嗜酸性腺瘤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基本信息
- 别称:嗜酸性颗粒细胞腺瘤、膨大细胞性腺瘤、大嗜酸性粒细胞瘤。
- 发病部位:主要发生于腮腺,占腮腺肿瘤的 1% 以下,多为单侧发生,个别病例也可发生于双侧。有时也可见于颌下腺、腭腺、颊腺等。
- 好发人群:常发生于老年妇女,年龄多在 50 - 80 岁。
-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高龄者腮腺中嗜酸细胞数目增加有关,也可能是导管上皮或导管肌上皮细胞病变导致。随着年龄增长,正常腮腺的腺泡和导管上皮会被嗜酸细胞取代,这些变性细胞在致瘤因素影响下,不断分裂繁殖而成肿瘤。
- 临床表现:肿瘤体积一般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 5 厘米,生长缓慢,患者无任何不适。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活动,质地较软,与皮肤无粘连。偶见发生于鼻腔或鼻咽等部位者,可出现鼻塞、呼吸不畅症状。
- 检查诊断:
- 影像学检查:涎腺的嗜酸性粒细胞线粒体氧化酶系统对 99m 锝具有亲和能力,可使嗜酸性腺瘤在 99m 锝同位素扫描中显示出 “热” 结节。
- 病理检查:肿瘤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个别呈结节状,有包膜且较完整,剖面呈棕色,无囊性变、出血或黏液样区域。瘤细胞体积较大,界限清楚,圆形或多边形,胞浆呈颗粒状,嗜酸性染色。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深,甚至固缩。核仁可见,但核分裂象非常少见。
- 治疗与预后:以手术切除为主,切除后极少复发,极少出现恶性变,经过治疗后患者通常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