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PSP)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控制运动、认知和眼动的区域。它属于一组被称为tau蛋白病的疾病,这些疾病都与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在神经细胞内的积累有关。
病因
PSP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这种疾病涉及特定脑区如基底节和脑干的神经元变性,并且这些神经元内会出现含有异常磷酸化Tau蛋白的神经纤维缠结。尽管确切原因不明,但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因为有少数家族性病例报告,不过大多数情况下PSP是散发性的。
临床表现
PSP的症状通常在中年后期开始显现,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左右。其特征性的首发症状通常是头部向后仰才能上下视或上下楼梯困难,这是因为自主眼球运动尤其是向下凝视变得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经历以下几种典型症状:
- 眼球运动障碍:这是PSP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最初表现为垂直方向的眼球运动受限,特别是向下看的能力减弱。随后,向上看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可能导致完全的垂直注视麻痹以及水平方向的眼球运动障碍。
- 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尤其是躯干肌张力障碍)、步态不稳导致容易向后跌倒等现象。
- 假性延髓麻痹: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情绪不稳定等症状,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 认知及行为改变:早期可能出现轻度的认知功能减退,晚期则可能出现痴呆、情感淡漠、抑郁等情况。
-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姿势异常、颈部过度伸展形成的“惊讶面容”、腱反射亢进及Babinski征阳性等锥体束受损的表现。
诊断与治疗
诊断PSP主要是基于临床表现,并通过MRI等影像学检查来排除其他类似病症。在疾病的晚期阶段,MRI可以显示出中脑体积缩小的现象,这被称为蜂鸟征象或者帝企鹅征象。
目前,对于PSP并没有特效疗法,治疗主要是支持性和对症处理,旨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例如,抗帕金森药物可能有助于缓解某些运动症状,尽管效果有限;物理治疗可以帮助维持活动能力并减少跌倒的风险;言语治疗可以辅助管理吞咽问题和沟通困难。
PSP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尽管对其病理机制有了更多了解,但在治疗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研究者们正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希望未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疑似患有此病,请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护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