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分类
肌张力障碍被定义为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的异常动作和姿势,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基底核病变)或遗传因素引起。根据病因可分为:
- 原发性:与遗传相关,如DYT1型肌张力障碍。
- 继发性:由其他疾病(如脑卒中、肝豆状核变性)或药物(如抗精神病药)诱发。
2. 典型症状
- 局部型:如痉挛性斜颈(头部异常扭转)、书写痉挛(手部姿势异常)、眼睑痉挛(频繁眨眼)等。
- 全身型:如扭转痉挛(全身肌肉不自主扭转),可能导致严重肢体扭曲。
- 其他表现:手足徐动症(肢体远端不自主蠕动)、发作性运动障碍(突发性异常动作)。
3. 病因与风险因素
- 遗传因素:约50%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基因突变相关,如DYT1基因。
- 环境与脑损伤:脑卒中、脑炎、药物副作用(如左旋多巴)可能诱发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如脑部MRI、基因检测)。
- 治疗方式:
- 药物治疗:口服苯海索、巴氯芬等缓解症状,但可能伴随嗜睡等副作用。
- 肉毒毒素注射:针对局灶性症状(如眼睑痉挛),效果显著且微创。
-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适用于严重全身型患者,通过调节脑部神经活动改善运动障碍。
5. 生活管理与预后
- 日常护理:避免压力和疲劳,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善姿势控制。
- 预后:早期干预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但部分类型可能进展为慢性残疾。
若出现类似“落枕”“握笔姿势异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控制病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