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因与病理
腐蚀剂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引发溃疡、坏死甚至穿孔。损伤范围与腐蚀剂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相关。 -
典型症状
- 早期表现:吞服后立即出现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烧灼感,伴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可能含血性物或黏稠分泌物)。
- 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因广泛坏死导致休克,或出现食管/胃穿孔引发纵隔炎、腹膜炎。
- 特征性体征:不同腐蚀剂在黏膜形成不同颜色灼痂(如硫酸呈黑色痂,盐酸呈灰棕色痂,强碱致黏膜透明水肿)。
-
并发症
包括食管狭窄、幽门梗阻、萎缩性胃炎,晚期可能需手术或内镜治疗。 -
治疗原则
- 急救处理:禁洗胃,口服牛奶、蛋清等保护黏膜;强酸用弱碱(如氢氧化铝凝胶)中和,强碱用弱酸(如食醋)中和。
- 对症支持:止痛(如吗啡)、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气管切开缓解喉头水肿。
- 后期干预:瘢痕狭窄可通过内镜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穿孔需手术修补。
该病需紧急处理,预后与救治及时性密切相关,日常需严格避免误服腐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