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 HFI)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病,其病因主要与基因突变和酶缺陷有关。以下是关于该病的详细病因解析:
1. 疾病概述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征是患者体内缺乏一种名为“醛缩酶 B”的酶活性。醛缩酶 B 是果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其功能缺失会导致果糖代谢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2. 遗传因素
该病由位于染色体 9q31.1 上的 ALDOB 基因突变引起。ALDOB 基因负责编码醛缩酶 B,其突变会导致酶活性显著降低或完全丧失。由于是隐性遗传,患者通常需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突变基因才会发病。
3. 发病机制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酶缺陷:醛缩酶 B 的缺乏导致果糖代谢受阻,1-磷酸果糖在体内堆积。
- 糖代谢紊乱:由于缺乏醛缩酶 B,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受到抑制,导致体内葡萄糖供应不足。
- 代谢性并发症:1-磷酸果糖的累积以及 ATP 供应不足会进一步引发低血糖、乳酸酸中毒、高尿酸血症、高丙氨酸血症等代谢异常。
4. 临床表现
该病多在婴幼儿首次摄入含果糖或蔗糖的食物后发病,典型症状包括:
- 急性症状:恶心、呕吐、腹痛、低血糖(如心慌、乏力、昏迷等)。
- 长期影响:若持续摄入果糖,可导致肝细胞损伤、脂肪浸润、胆小管增生和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
5. 疾病预防与治疗
- 预防:通过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避免近亲婚配,有助于减少该病的发病率。
- 治疗:确诊后需严格禁食含果糖、蔗糖和山梨醇的食物,并终身避免摄入。在急性低血糖发作时,需及时补充葡萄糖。
总结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根本病因是 ALDOB 基因突变导致的醛缩酶 B 缺陷,其发病机制与果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严格饮食管理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有助于避免严重的代谢并发症和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