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醚中毒是由吸入、口服或静脉输入过量乙醚引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以下是综合信息整理:
定义与病因
- 定义:乙醚中毒因过量接触乙醚气体或液体导致,乙醚为无色、易挥发液体,曾用作麻醉剂,现多用于工业溶剂或实验室试剂。
- 病因:主要因生产违规操作(如工业泄漏、实验室误吸)或误服引起,常见于相关职业暴露者。
症状表现
-
急性中毒
- 早期:兴奋、多语、头痛、眩晕、恶心呕吐。
- 进展期:呼吸浅表不规则、体温下降、瞳孔散大、血压骤降,严重时昏迷、惊厥或呼吸心跳骤停。
- 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或肺部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中毒,如谵妄、黄疸、抽搐。
-
慢性接触
- 长期低浓度暴露可致头晕、嗜睡、皮肤干燥皲裂。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接触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评估)。
- 治疗:
- 急救:脱离中毒环境,清除未吸收毒物(如洗胃、通风)。
- 对症支持:呼吸支持、升压药(多巴胺)、抗惊厥药物(地西泮)。
- 并发症处理:防治肺水肿、心律失常等。
预后与预防
- 预后:轻中度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痊愈;重度患者可能遗留器官损伤或死亡。
- 预防:加强职业防护(通风、防护装备)、规范操作流程、定期健康监测。
其他特征
- 无传染性,但易发于特定职业群体。
- 并发症:包括惊厥、呼吸衰竭、颅内出血等。
注:乙醚中毒需与酒精中毒、其他溶剂中毒鉴别,及时就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