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混凝土时出现“涨模”是指在浇筑过程中,由于模板支撑不足或施工操作不当,导致模板发生变形、位移或破裂,从而引发混凝土漏浆或涌出现象。具体表现和原因如下:
一、涨模的定义
涨模是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指模板因承受不住混凝土侧压力而发生局部或整体变形、张开,伴随混凝土漏浆或涌出。与“跑模”(漏浆)不同,涨模强调模板结构的破坏,而跑模仅涉及混凝土的局部流失。
二、直接原因
-
模板刚度不足 :模板材质强度不够或支撑体系薄弱,无法承受混凝土自重和侧压力,导致变形。
-
支撑体系失效 :支撑点数量不足、间距过大或固定不牢,使模板在混凝土重力作用下发生位移或鼓胀。
-
施工操作不当 :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振捣不均匀、发泡剂使用不当或吊斗倾倒冲击力过大。
三、危害与影响
-
结构安全风险 :严重时导致模板破裂,可能引发坍塌事故。
-
质量缺陷 :成型构件尺寸超出设计偏差,需返工修补。
-
成本增加 :修复漏浆区域需额外消耗材料(如高标号混凝土、砂浆)和时间。
四、预防与处理措施
-
加强模板设计 :选择高刚度、耐腐蚀的模板材料,优化支撑体系(如增加支撑点、采用分层浇筑)。
-
规范施工操作 :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避免过厚下料;振捣均匀,减少对模板的冲击力。
-
及时处理异常 :发现模板轻微变形时,应及时调整支撑或加固;若已发生严重变形,需凿除不合格混凝土并补强。
五、总结
涨模是混凝土施工中需重点控制的质量问题,通过合理设计、规范施工和及时维护,可有效避免其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