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涨模处理规范标准,综合相关搜索结果,主要规范要求如下:
一、处理前准备
-
范围界定与标记
确定涨模具体范围并做好标记,为后续操作提供基准。
-
钢筋保护
-
若钢筋位移,需先复位或切除后重新焊接,确保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
凿除时采用小锤细凿,避免损伤钢筋。
-
二、处理过程要求
-
混凝土清除
-
用钢钎或风镐逐层剔除涨模混凝土,范围应小于实际涨模区域,剩余部分需凿毛处理。
-
清除后用高压水冲洗,确保无松动石子及粉尘残留。
-
-
界面处理
- 涂刷与原结构相同标号的水泥浆,厚度控制在1:2~1:2.5,增强新旧混凝土结合力。
-
表面处理(麻面修复)
- 对轻微麻面区域,可采用1:2水泥沙浆抹面,厚度超过20mm时需加设钢丝网补强。
三、质量验收标准
-
材料要求
- 修补材料强度、耐久性等指标需不低于原混凝土标准。
-
施工规范
-
凿除深度需满足钢筋复位后的保护层厚度要求。
-
水泥砂浆需搅拌均匀,抹面平整度应达到“斩假石”效果。
-
-
养护措施
- 终凝后加强淋水养护,避免因干缩裂缝影响结构性能。
四、附加说明
-
若涨模导致结构性能严重下降,需重新施工。
-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旁站监督,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规范。
以上规范综合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10)及地方施工指南,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工程具体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