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核心特征
- 尿钙增多:患者24小时尿钙排泄量显著高于正常(儿童>4mg/kg,成人>0.1mmol/kg),但血钙浓度正常。
- 无症状血尿:血尿是小儿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多为镜下血尿,可能与钙结晶损伤尿路黏膜有关。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约50%的病例与X连锁隐性遗传相关,突变基因(如CLCN5)影响肾小管氯离子通道功能,导致钙重吸收障碍。
- 代谢异常:包括维生素D代谢紊乱(促进肠道钙吸收)、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异常等,可能引发钙代谢失衡。
- 其他诱因:高钙饮食、肥胖、长期卧床等也可能加重症状。
3. 临床表现
- 泌尿系统症状:
- 结石与疼痛:成人患者中约40%~60%并发肾结石,表现为肾绞痛、血尿;儿童结石发生率较低(2%~5%)。
- 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易继发尿路感染。
- 其他表现:
- 小分子蛋白尿:如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提示肾小管功能受损。
- 骨骼与代谢异常:长期负钙平衡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骨折,少数患者出现维生素D缺乏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4. 诊断标准
- 核心依据:尿钙>0.1mmol/kg/24h且血钙正常,尿钙/肌酐比值(Uca/Ucr)>0.21。
- 辅助检查:
- 影像学:超声、CT等用于检测结石或肾钙质沉着。
- 钙负荷试验:区分肾漏型与吸收型,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5. 治疗与管理
- 基础治疗:
- 饮食调整:多饮水(每日尿量≥50ml/kg),限制高钙、高钠及高草酸食物(如乳制品、豆类)。
- 药物:
-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减少肾小管钙排泄,维持血钙平衡,需监测电解质。
- 磷酸纤维素钠:抑制肠道钙吸收,联合利尿剂效果更佳。
- 并发症处理:
- 结石治疗:体外碎石或内镜取石,解除尿路梗阻。
- 骨病干预: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改善骨密度。
6. 预后与注意事项
- 儿童管理:需保证每日钙摄入不低于基础需求量(约800mg),避免过度限制影响生长发育。
- 长期随访:定期监测尿钙、肾功能及骨骼健康,预防慢性肾衰竭。
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就诊泌尿内科或儿科,通过系统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