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 长期使用镇痛剂(累积量超1-2kg)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髓质代谢物堆积,最终引发肾乳头坏死及慢性间质性肾炎。
- 常见致病药物包括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混合用药风险更高。
2. 高危人群
- 40-60岁女性(男女比例3:1-6:1),尤其是长期服用镇痛药治疗风湿痛、头痛等疾病的人群。
- 老年、肾功能不全者风险更高。
3. 典型症状
- 早期:夜尿增多、多尿、轻度蛋白尿(尿蛋白<1g/天)。
- 进展期:血尿(酱油色尿)、腰腹疼痛、高血压、贫血,甚至肾绞痛或急性肾衰竭。
- 并发症:慢性肾病、肾结石、尿路感染,约10%患者可能伴发泌尿系统上皮细胞癌。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长期用药史、临床表现(如夜尿增多、血尿)及实验室检查(轻度蛋白尿、贫血、肾功能异常),影像学可见肾脏萎缩或肾乳头坏死特征。
- 治疗:
- 立即停用镇痛剂,保证每日尿量>2000ml以促进药物排泄。
- 控制血压(如ACEI/ARB类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贫血。
- 终末期需透析或肾移植。
5. 预防建议
- 避免长期滥用镇痛药,尤其非甾体抗炎药。
- 服药期间多饮水,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及时就医。
早期发现并停药是延缓病情的关键,部分患者肾功能可部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