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剂肾病的定义和病因
镇痛剂肾病(analgesic nephropathy,AN)是一种由于长期过量服用镇痛药物而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这些药物的累积量超过1~2kg时,就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这种疾病也被称为镇痛剂所致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
常见引起镇痛剂肾病的药物
-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 阿司匹林
- 非那西汀
- 布洛芬
- 保泰松等
这些药物常常混合服用,增加了肾脏受损的风险。
好发人群
- 40~60岁女性,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3:1~6:1。
- 有长期使用镇痛药史的人群,如患有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痛经等疾病的患者。
病理改变
镇痛剂肾病的主要病变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及肾乳头坏死。
- 慢性间质性肾炎:主要病理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常呈缺血性皱缩或硬化。
- 肾乳头坏死:如果坏死的肾乳头脱落入尿路,病人会出现肉眼血尿,伴血丝及血块,并可在尿中发现坏死肾乳头。
临床表现
- 轻度蛋白尿:尿蛋白量常<1g/天。
- 无菌性白细胞尿。
- 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夜尿多,尿比重及渗透压低,部分病人还出现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 缓慢进展的肾小球功能损害。
- 高血压及贫血。
- 肾绞痛:若血块或坏死组织嵌顿输尿管,还能诱发肾绞痛,甚至急性肾衰竭。
- 泌尿系统上皮细胞癌:约10%的镇痛剂肾病病人还能伴发泌尿系统(肾盂、输尿管或膀胱)上皮细胞癌。
诊断
根据服用镇痛药史及典型的临床、病理表现确诊本病不难。B超检查可见双肾萎缩,肾表面凹凸不平呈花瓣形。
治疗
- 早期诊断,及时停药:这是治疗的关键,以保护肾功能并改善预后。
- 保持一定尿量:使尿量维持在2000ml/天以上,降低药物在肾髓质的浓度,减轻肾损害。
- 预防和治疗感染:以免加重肾损害。
-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处理: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可口服必需氨基酸等,保证足量热卡。采用非透析疗法,如包醛氧化淀粉、大黄制剂等。进入终末期肾衰后则应进行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对于有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者应及时处理。
- 对症支持疗法:积极抗高血压,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尽量避免或慎用利尿药。
- 尿路梗阻的处理:应及时去除梗阻原因,如由血块阻塞所致,可给予碱性药物治疗,由结石所致者,应行超声波碎石或外科手术治疗。
预后
本病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及积极对症治疗,方可保护肾功能并改善预后。一旦发现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应积极选用低毒性或无毒性抗生素治疗,控制疾病发展和加重,以免引起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