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灰比过大、材料缺陷、施工不当
混凝土路面起砂是常见的早期病害,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需结合材料、施工和养护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
一、原材料因素
- 水泥强度等级不足
若水泥标号未达到设计要求(如普通路面需≥300kg/m³),或使用过期水泥(吸水后结块、强度下降),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抗压能力不足,易起砂。
- 砂石料质量问题
-
粒度过细 :细砂需水量大,易使水灰比增大,降低混凝土强度;
-
含泥量高 :泥土包裹水泥颗粒,阻碍水化反应,增加泌水量;
-
级配不合理 :骨料颗粒分布不均,易导致局部泌水或早期强度不足。
- 掺合料影响
粉煤灰等掺合料掺量过大时,会降低混凝土早期强度,增加表面泌水风险。
二、施工因素
- 水灰比控制不当
水量过大导致表面泌水、浮浆,降低表面强度,是起砂的直接原因。
- 振捣过度
局部过振易引发混凝土分离析,导致表面形成薄弱区域,增加起砂概率。
- 压光工艺不当
压光过早(水泥未充分水化)或过迟(水泥终凝后),都会破坏表面结构,引发起砂。
- 超限超载车辆通行
超载车辆对路面的反复碾压会加速表面破损,导致起砂。
三、养护因素
- 养护不及时或不足
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如未覆盖或暴晒),导致水化不完全,强度弱化。
- 环境因素
秋冬季地表水渗入、地下水位上升,或夏季高温加速水分蒸发,都会诱发起砂。
四、其他原因
-
水泥变质 :超过保质期的水泥吸水结块,强度大幅下降;
-
施工设备问题 :如振捣器故障导致振捣不均匀。
总结与建议
防治混凝土路面起砂需从源头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如降低水灰比至0.5以下),规范施工工艺(避免过度振捣和过早压光),并加强后期养护(覆盖保湿、避免暴晒)。对于已出现的起砂现象,可采用撒水泥干粉减少表面水分、修补薄弱区域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