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是一种由蛔虫进入胆道系统引起的疾病,通常是由于蛔虫从肠道经Vater壶腹钻入胆道所致。以下是关于胆道蛔虫病的详细介绍:
病因
胆道蛔虫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1.肠道蛔虫病:蛔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
- 2.胆道环境: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胆囊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情况下更易引起成虫钻胆。
临床表现
胆道蛔虫病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腹痛:突发性剑突下方钻顶样绞痛,阵发性加剧,伴右肩或背部放射痛。疼痛发作无一定规律,痛时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
2.恶心呕吐: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胆汁,甚至可能呕出蛔虫
3.发热与寒战:合并胆道感染时,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
4.黄疸:当蛔虫数量较多或蛔虫死在胆道内时,可能引起胆道梗阻,导致黄疸出现。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但通常不会出现瘙痒等症状
5.其他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厌食油腻、腹泻等
诊断
胆道蛔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可以显示胆道内有平行强回声光带,形态自然,边缘光滑,前端圆钝,光带中间可见暗区,是蛔虫的假体腔。
2.CT检查:CT显示胆囊或胆管内长条状边缘光滑呈弯曲的透亮阴影。
3.ERCP检查:在胆总管开口处偶可见蛔虫,并可在镜下钳夹取出。
治疗
胆道蛔虫病的治疗原则是解痉、镇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 解痉止痛:使用解痉药如硫酸镁、阿托品等缓解Oddi括约肌痉挛。
- 利胆驱虫:使用食醋、乌梅汤等酸性物质使虫静止,症状缓解后再行驱虫治疗。
- 抗感染:使用对肠道细菌及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 十二指肠镜取虫:在ERCP检查时如发现虫体在十二指肠乳头外,可钳夹取出。
1.非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胆管结石、急性重症胆管炎、肝脓肿、重症胰腺炎等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术。
预防
预防胆道蛔虫病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蛔虫感染。具体措施包括:
1.饭前便后洗手:防止蛔虫卵通过口腔进入肠道。
2.彻底驱虫: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蛔虫。
通过及时的医学干预和合理的护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恢复。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健康,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