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胃病是由药物引起胃部不良反应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因药物种类、剂量及个体差异而异。以下是对药物性胃病的详细解析:
-
病因
- 直接刺激作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钾、铁盐等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或腐蚀作用。
- 影响胃黏膜防御机制:药物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黏蛋白,影响胃黏液质和量;抑制黏膜前列腺素合成,阻碍黏膜上皮细胞正常增生、更新及肉芽组织形成,使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坏。
- 影响胃黏膜腺体分泌:药物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或使血小板减少、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凝血酶原而致上消化道出血。
- 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部分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病变。
-
症状
- 常见症状: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 严重情况: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甚至发生胃肠穿孔,并发腹膜炎等。
-
诊断
- 主要依据是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胃部症状,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胃部疾病。纤维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广泛充血、多处糜烂、出血点、浅表溃疡等表现,病变部位组织活检常有炎症细胞浸润、黏膜浅表坏死、出血等。
-
治疗
- 尽早停药,去除致病因素。
- 对症治疗,保护胃黏膜,可口服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H2受体阻滞剂及洛赛克等药物。
药物性胃病是由多种药物引起的胃部不良反应,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胃部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药物性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