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分类
小儿尿崩症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两类:
- 中枢性尿崩症:由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导致ADH分泌不足引起,常见于肿瘤、炎症或遗传因素。
- 肾性尿崩症:因肾脏对ADH不敏感或肾小管缺陷导致,多为遗传性疾病(如X连锁隐性遗传)或后天因素(如药物损伤)。
2. 典型症状
- 多尿与遗尿:每日尿量可达4L以上,尿比重低(1.001~1.005)。
- 多饮:婴儿喜饮冷水,饮水量与尿量相当,饮水不足时易烦躁、发热、皮肤干燥。
- 其他表现:长期未治疗可导致生长迟缓、肾盂积水,甚至惊厥或昏迷。
3. 病因
- 中枢性:常见于颅内肿瘤(如颅咽管瘤)、创伤、感染或遗传性基因突变。
- 肾性:多由基因突变(如AVPV2受体或aquaporin-2基因异常)或肾脏疾病(如肾盂肾炎)引起。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尿比重测定(1.001~1.005)、血/尿渗透压检测(尿渗透压50~200mmol/L)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
- 治疗:
- 中枢性:补充ADH(如去氨加压素)或治疗原发病(如手术切除肿瘤)。
- 肾性:使用氢氯噻嗪等药物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避免高张性脱水。
5. 预后与预防
- 预后:中枢性尿崩症若及时治疗可维持正常生活,但需警惕长期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
- 预防:避免长期精神刺激、高盐饮食,定期监测颅内病变(尤其有家族史者)。
若孩子出现异常多饮多尿,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