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是一种由禽甲型流感病毒特定亚型(如H5N1、H7N7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致病性和致死风险。以下是关于该病的综合说明:
一、疾病特征
-
致病机制
病毒通过感染禽类(如鸡、鸭、鹅)传播至人类,主要经呼吸道或密切接触受污染环境(如分泌物、排泄物、饲料、衣物等)传播,目前尚无明确人际传播证据。 -
临床表现
- 轻型病例:类似普通感冒,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等。
- 重症病例:可能出现高热(>39℃)、呼吸困难、肺炎、败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Reye综合征(脑病合并肝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
二、高危人群
- 儿童、家禽养殖/屠宰从业人员等密切接触禽类者。
- 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发展为重症。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病毒核酸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分析及胸片等影像学检查。
- 流行病学史:近期禽类接触史是重要诊断依据。
-
治疗原则
- 抗病毒药物:早期使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支持治疗:针对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如机械通气、抗休克治疗等。
- 治疗周期:通常需1周左右,重症患者可能延长。
四、预防措施
- 避免接触:减少与活禽或病死禽类的接触,尤其是无防护的屠宰、加工行为。
- 卫生防护:接触禽类后彻底洗手,对养殖环境定期消毒。
- 疫苗接种:高风险职业人群建议接种禽流感疫苗。
五、流行病学现状
自2022年全球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已报告66例人类感染病例(截至2025年4月),且H5N1亚型因高致死率备受关注。中国相关病例主要由接触感染禽类引发,需持续监测病毒变异及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