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是由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等)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NTM)感染引起的疾病,属于条件致病菌感染。这类细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灰尘等自然环境中,通常通过环境接触传播,而非人际传染。
核心信息整理:
-
病原体特征
非结核分枝杆菌属于抗酸菌,目前已发现近200种,如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堪萨斯分枝杆菌等,多数致病性较弱,但可在特定条件下引发疾病。 -
临床表现
- 肺部感染:最常见类型,症状类似肺结核,包括咳嗽、咳痰、低热、疲乏、咯血等,但进展较缓慢。
- 其他感染:可累及淋巴结(如颈部淋巴结肿大)、皮肤(软组织脓肿)、骨骼等,严重免疫抑制者(如HIV患者)可能发生播散性感染。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吸入污染气溶胶、接触污水或土壤等环境途径感染,无明确人传人证据。 -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需结合痰或组织标本培养(确认NTM存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显示结节或空洞)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 治疗:采用联合抗菌方案(如利福平、乙胺丁醇、大环内酯类等),疗程长达12-24个月,且易出现耐药性。
-
高危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AIDS、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慢性肺疾病患者(如慢阻肺、支气管扩张)、中老年男性等更易感。
注意事项
该病易被误诊为肺结核,但治疗方案和预后不同,需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预防重点在于改善环境卫生、减少高危人群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