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压迫症是一组由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进展性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综合征,可导致脊髓功能障碍及不可逆损伤。以下为具体解析: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 占位性病变特征:病变占据椎管空间,通过机械压迫或血供障碍损伤脊髓,引发水肿、变性甚至坏死。
- 影响因素:压迫部位、发展速度及病因类型共同决定病情严重程度。
二、病因分类
- 常见病因:包括脊髓肿瘤(如转移瘤)、脊柱损伤(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脊柱感染、血管病变及先天性畸形等。
三、临床表现
- 运动障碍:肢体无力、肌肉萎缩,严重时出现瘫痪。
- 感觉异常:受压区域出现麻木、刺痛或感觉缺失。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括约肌失控导致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伴随高热、体位性低血压。
- 疼痛:局部或放射性疼痛,活动后加剧。
- 反射异常:腱反射亢进或病理反射出现。
四、临床分型
- 急性型:数小时至数天内快速进展为瘫痪。
- 亚急性型:症状介于急慢性之间,多合并运动及感觉障碍。
- 慢性型:病程长,症状叠加且多样化。
五、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尤其脊柱MRI)明确病变性质与范围。
- 治疗:
- 手术:首要选择,直接解除压迫(如肿瘤切除、椎板减压)。
- 辅助治疗:术后需康复训练改善功能,药物缓解水肿/疼痛,感染病例需抗炎治疗。
六、预后与预防
- 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多数患者可恢复功能;延误则可能导致永久性瘫痪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呼吸衰竭、严重感染)。
- 日常需避免脊柱外伤,出现背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应尽早就医。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多篇权威医学资料,具体诊疗需遵循临床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