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性接触
在采矿、冶炼含砷矿石,或制造合金、玻璃、陶瓷、农药等工业生产过程中,长期接触砷化物粉尘或气体可导致慢性中毒。例如,熔烧含砷矿石的工人易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砷。 -
误服或自杀
误食含砷药物(如砒霜)或故意吞服可溶性砷化合物是急性中毒的常见原因。三氧化二砷(砒霜)毒性极强,口服0.01~0.05克即可中毒,致死量约60~200毫克。 -
地方性砷中毒
饮用含砷量超标的地下水(如新疆、内蒙古等地)或食用受污染土壤种植的农作物,可引发地方性砷中毒。长期摄入会导致皮肤色素异常、角化及多器官损害。 -
医源性因素
长期服用含砷药物(如某些中药偏方)或使用含砷药物治疗皮肤病,若剂量不当或疗程过长,可能引发中毒。例如,牛黄解毒片含雄黄(二硫化二砷),过量服用可能转化为有毒的三氧化二砷。 -
环境暴露
含砷农药、化肥的使用可能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进而通过食物链或直接接触进入人体。工业废水、废气处理不当也会增加环境砷暴露风险。
砷中毒的机制主要与砷化合物抑制含巯基酶活性、干扰DNA代谢及直接损伤血管壁有关,具体表现为多器官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