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中毒是因砷化物进入人体引发的中毒性疾病,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一、疾病定义
砷中毒由三氧化二砷、砒霜等砷化合物通过口服、吸入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破坏细胞氧化还原能力,导致多器官损害。其发病与职业暴露、环境污染或误服含砷物质密切相关。
二、疾病类型
- 急性砷中毒:多因误服砒霜或大量吸入砷化合物引发,表现为突发性胃肠炎、休克及神经系统症状;
- 慢性砷中毒:常见于长期接触砷的职业人群或地方性高砷暴露地区(如饮用水砷超标),以皮肤病变和神经炎为典型特征。
三、主要症状
- 消化系统:口腔金属异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米泔水样”粪便);
- 神经系统:头痛、眩晕、四肢麻木、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抽搐或昏迷;
- 皮肤损害:色素沉着/脱失、皮肤角化过度、手掌/足底角化隆起,典型表现为米氏线(指/趾甲白色横纹);
- 其他系统:喉头水肿、心肌损害、肝肾功能异常,严重者可致多器官衰竭。
四、诊断标准
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
- 体征检查:米氏线阳性;
- 实验室指标:血砷>8.54μmol/L,尿砷>1.73μmol/L,发砷>1μg/g。
五、治疗与预后
- 急性中毒:立即洗胃减少吸收,使用二巯丙磺钠等解毒剂,辅以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 慢性中毒: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皮肤病变外涂二巯丙醇油膏;
- 预后:及时治疗者数周至数月可痊愈,延误治疗可能遗留神经损伤或诱发皮肤癌、肺癌等远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