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可能与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肺组织异常增生。滥用抗生素、免疫反应紊乱或代谢异常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 病理特征:肿块内含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多样,可呈假乳头状瘤型、纤维组织细胞瘤型等。
2. 临床表现
- 常见症状:咳嗽、咳痰、低热、胸痛,偶有血痰或咯血,但约1/3患者无症状,仅通过体检发现。
- 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或CT显示圆形/椭圆形孤立结节,边缘光滑或模糊,密度均匀,少数可见钙化或小空洞。
3. 诊断与鉴别
- 诊断难点:症状与肺癌、肺结核等相似,需结合影像学(如CT显示肿块边界清晰、无毛刺)及病理检查(如穿刺活检、术中冰冻切片)确诊。
- 鉴别要点:
- 肺癌:多见于长期吸烟者,肿块边缘毛糙、分叶状,伴纵隔淋巴结肿大。
- 结核球: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密度均匀且有钙化,周围可见卫星灶。
4. 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因术前难以确诊且偶有癌变可能,通常建议手术切除(如胸腔镜微创楔形切除、肺段切除),以保留正常肺组织。
- 药物治疗:针对感染可短期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或抗真菌药物,但疗效有限。
- 预后: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极少复发,但需定期复查以监测癌变风险。
5. 预防建议
- 避免滥用抗生素,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戒烟并远离二手烟,注意呼吸道感染预防。
若出现反复发热、咳嗽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