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pRTA)是一种由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性疾病,属于肾小管酸中毒的分型之一。以下从疾病特征、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综合说明:
1. 疾病特征
- 核心机制: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HCO₃⁻)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血液中HCO₃⁻浓度降低,引发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 伴随异常:除HCO₃⁻外,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磷酸盐、尿酸、氨基酸等物质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下降,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综合征)。
- 尿液变化:血HCO₃⁻浓度较高时,尿中HCO₃⁻排泄增加,pH值升高;但当血HCO₃⁻降至阈值以下时,远端肾小管可代偿性酸化尿液,使尿pH值恢复至正常酸性范围(≤5.5)。
2. 临床表现
- 代谢性酸中毒相关症状:疲劳、乏力、恶心、厌食、呼吸深快(代偿性呼碱)等。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可致肌无力、心律失常)、低磷血症、低钙血症等。
- 其他表现:多尿、烦渴、多饮(因肾浓缩功能受损),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迟缓或佝偻病样骨病。
- 范可尼综合征:若合并多种物质重吸收障碍,可表现为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等。
3. 病因与分型
- 原发性:多为遗传性疾病,常见于男性儿童,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 继发性:
- 系统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等。
- 药物/毒素:碳酸酐酶抑制剂、重金属(铅、汞)中毒等。
- 其他疾病:肾盂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4. 治疗原则
- 纠正酸中毒:口服或静脉补充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需根据血HCO₃⁻水平调整剂量。
- 补钾治疗:针对低钾血症,可口服氯化钾或枸橼酸钾。
- 原发病管理:如自身免疫病需免疫抑制治疗,药物相关者需停用致病药物。
- 并发症处理:补充钙剂、维生素D(防治骨病),严重者需透析治疗。
- 饮食调整:减少酸性食物(肉类、蛋类),增加碱性食物(蔬菜、水果)摄入。
5. 预后与监测
- 长期管理:需定期监测血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肾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 儿童患者:早期干预可改善生长迟缓,但需警惕骨病进展。
- 潜在风险:未规范治疗者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或严重电解质紊乱。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以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为核心,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因分析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