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即送医监护
若患者在家监测到血压骤增(如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切勿自行服药,应立即送医。在医院需接受心电、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监护,并启动静脉降压治疗。
2. 静脉药物快速降压
• 首选药物:硝普钠、硝酸甘油或拉贝洛尔静脉滴注,可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将收缩压降低20%-25%(如从200mmHg降至150mmHg),但不宜低于160/100mmHg。
• 注意事项:治疗初期避免使用强效利尿剂,除非存在心力衰竭或严重水肿;主动脉夹层患者需将收缩压控制在100mmHg左右。
3. 防治并发症
• 脑水肿:使用甘露醇或呋塞米脱水治疗。
• 抽搐/躁动:肌肉注射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钠镇静。
• 心衰:优先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慎用β受体阻滞剂。
4. 后续过渡治疗
血压初步控制后(通常2-6小时),逐步转为口服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并在24-48小时内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
急救原则总结:
• 快而不猛:降压速度需兼顾安全性,避免器官灌注不足。
• 个体化治疗:需根据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调整目标血压。
• 全程监测:从静脉用药到口服过渡期间需持续心电监护。
预防提示:老年人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定期监测血压并控制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