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医学指南及临床实践,肥胖症的治疗需结合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及个体化方案,目前尚无任何药物可“根治”肥胖症,但以下药物可作为长期管理的辅助手段:
一、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
-
奥利司他
- 作用机制:抑制胃肠道脂肪酶活性,减少30%的脂肪吸收。
- 适用人群:BMI≥24的超重或肥胖患者,尤其适合高脂饮食人群。
- 注意事项:可能引起腹泻、脂肪泻等胃肠道反应,需配合低脂饮食。
-
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
- 作用机制: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中枢,同时调节血糖。
- 适用人群: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或单纯性肥胖需显著减重者。
- 注意事项:需皮下注射,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
二甲双胍
- 作用机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辅助降低体重。
- 适用人群: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前期患者。
- 注意事项:降重效果较温和,需长期服用。
二、特殊人群用药建议
- 糖尿病合并肥胖:优先选择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或二甲双胍,兼顾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
- 心血管风险较高者: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心率加快的西布曲明(注:该药因心血管风险已逐步退出市场)。
- 单纯性肥胖:奥利司他联合饮食控制可作为一线选择。
三、注意事项
-
药物局限性
- 所有药物需长期使用,停药后可能体重反弹。
- 药物减重幅度通常为5%-15%,需结合行为干预(如饮食、运动)。
-
禁忌症与副作用
- 奥利司他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需补充维生素制剂。
- GLP-1受体激动剂禁用于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患者。
-
中成药辅助治疗
- 如降脂减肥片、排毒清脂片等可能改善代谢,但缺乏长期安全性数据,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非药物干预核心建议
- BMI与体脂率监测:BMI≥24或体脂率超标(男>25%,女>30%)需启动干预。
- 饮食与运动:每日热量缺口500-750千卡,每周≥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
- 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可减少情绪性进食。
肥胖症需通过药物、生活方式、医学监测等多维度管理,用药方案应由内分泌科或肥胖专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