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病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婴幼儿期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外界因素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以及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都可能诱发肠蠕动紊乱,从而引起肠套叠。
- 局部解剖因素: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 病毒感染: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等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 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 1 岁以内,恰为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被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
- 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引起,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等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 2% - 5%。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通常由肠道炎症、肿瘤等病变导致。
腹部创伤与手术导致肠壁出现水肿、粘连,也可能引起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