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必须立即治疗。该病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或死亡。
一、治疗的必要性及原则
- 病情危急:急性心力衰竭会导致严重呼吸困难、肺水肿、休克等症状,预估生存期可能低于6个月。
- 抢救时效性:需在发病后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以稳定生命体征、缓解症状并降低死亡率。
二、核心治疗措施
-
紧急处理
- 体位调整:让患者保持半卧位或坐位,双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以减轻心脏负担。
- 氧疗与监护:给予高流量吸氧,并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
药物治疗
- 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快速排出体液,减轻肺水肿。
- 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 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米力农)增强心肌收缩力,维持心输出量。
-
病因及并发症控制
- 纠正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通过电复律或抗心律失常药物调控心律。
- 预防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三、手术治疗(特定情况下适用)
- 心脏辅助装置植入:对于终末期患者,可植入“人工心脏”维持血液循环。
- 心脏移植:适用于心脏功能完全丧失且其他治疗无效者。
四、后续管理
急性期缓解后需长期管理,包括:
- 药物维持(如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延缓病情进展。
- 生活方式调整:低盐饮食、控制液体摄入、戒烟限酒。
- 定期复查:监测心功能及并发症风险,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较差(5年病死率约60%),及时规范治疗是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