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
-
心肌损伤
- 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或收缩功能急剧下降。
- 冠心病患者突发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
-
心脏瓣膜病变
- 急性心瓣膜功能不全(如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夹层累及瓣膜)或原有瓣膜病加重。
-
机械性梗阻
- 严重主动脉狭窄、左房粘液瘤、心包压塞等阻碍心脏正常充盈或射血。
二、心脏负荷异常
-
容量负荷过重
- 短时间内输液过多过快、肾功能不全导致水钠潴留。
- 高血压急症、肺动脉高压增加心脏后负荷。
-
压力负荷过重
- 主动脉狭窄、肺栓塞等导致心脏射血阻力显著增加。
三、外部诱因
-
感染
- 呼吸道感染(尤其冬春季)、肺炎、胆囊炎等全身性感染是最常见诱因。
-
心律失常
- 房颤、室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或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导致心室充盈不足。
-
治疗依从性差
- 擅自停药(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输液管理不当或未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
其他急性事件
- 肺栓塞、急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心外疾病加重心脏负担。
- 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发血流动力学波动。
四、特殊人群风险
- 中青年患者:熬夜、过度疲劳、感冒迁延不愈可能诱发病毒性心肌炎或扩张型心肌病。
- 慢性病患者: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未控制者易进展为心肌损害。
总结
急性心力衰竭多由心脏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与急性诱因(感染、输液过快、心律失常)共同作用导致。及时识别并控制诱因(如抗感染、纠正心律失常)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