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近年来在脊柱侧弯患者的筛查及手术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覆盖早期筛查、精准手术及术后康复的全流程体系。主要进展如下:
一、手术技术突破
-
机器人辅助精准矫形
2025年4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团队,使用佗道机器人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手术。该技术通过立体模型重建和实时定位,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手术耗时仅2小时50分钟。 -
“生长友好型”矫形术应用
针对低龄患者,北京协和医院援藏专家于2025年2月完成西藏首例“生长棒”脊柱矫形术。该术式通过植入可调节装置,允许脊柱随儿童生长动态矫正,避免传统手术对发育的限制。
二、筛查与早期干预
-
大规模公益筛查行动
2024年4-5月,青海玉树热哇慈善会联合北京朝阳医院、晋城大医院等机构,在日喀则、山南、拉萨等地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覆盖300余名藏族青少年,确诊60例需干预病例。筛查采用Adams前屈试验和躯干旋转角测量等标准化方法。 -
跨区域协作转诊机制
筛查发现的重症患者通过慈善基金支持,转诊至山西晋城、浙江温州等合作医院。例如,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收7名西藏嘉黎县重症患者,其中19岁藏族学生曲加经多次手术身高增加29厘米,心肺功能显著改善。
三、多维度治疗模式
-
本地化手术能力提升
高原地区医疗机构逐步掌握微创技术,如甘孜县人民医院(邻近西藏)于2025年3月成功实施首例经皮椎体成形术(PKP),切口仅5毫米,患者术后2小时恢复自主活动能力。 -
慈善救助与长期随访
热哇慈善会等公益组织为患者提供治疗费用支持,并建立定期复查机制。2024年晋城大医院通过二次进藏筛查,新增30余例需手术救助患者,术后患者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形成“爱心传递”循环。
以上进展表明,西藏通过技术引进、跨区域合作及公益支持,正逐步构建脊柱侧弯防治闭环,有效改善高原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