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病变,主要表现为脊髓内形成异常空腔及胶质细胞增生,可伴随神经功能障碍。以下是其核心特征:
1. 定义与病理特征
- 病变特征为脊髓中央管附近或后角底部出现充满液体的管状空腔,同时伴随胶质增生,可能累及延髓(延髓空洞症)。
- 空洞形成与脑脊液动力学异常相关,可能由中央管扩张或脊髓组织损伤、缺血引起。
2. 病因
- 先天性因素:常合并颅颈交界区畸形(如Arnold-Chiari畸形、脊柱裂等)或胚胎期神经管发育缺陷。
- 继发性因素:脊髓外伤、肿瘤、感染(如脊髓炎)、蛛网膜炎或放射性损伤等导致脊髓血液循环障碍或脑脊液循环受阻。
3. 临床表现
- 感觉障碍:典型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觉、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和深感觉保留),常见于上肢及躯干。
- 运动障碍:手部肌肉萎缩(如爪形手)、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瘫痪。
-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皮肤营养障碍(溃疡、增厚)、多汗/少汗、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等。
- 其他症状:累及延髓时可能出现面部感觉障碍、吞咽困难或呼吸功能异常。
4. 诊断方法
- 磁共振成像(MRI):为首选检查,可清晰显示空洞位置、大小及合并的脊髓畸形。
- 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神经传导功能,辅助判断损伤程度。
5. 治疗原则
- 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进展或严重病例,包括枕下减压术、脊髓空洞-腹腔分流术等,旨在缓解压迫、恢复脑脊液循环。
- 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镇痛药(布洛芬)、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等。
-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预防关节畸形。
补充说明
- 病程特点:多为缓慢进展,早期干预可延缓神经功能损伤,但已受损功能通常不可逆。
- 流行病学:好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颈段脊髓最常受累。
以上内容综合了脊髓空洞症的核心医学特征,具体诊疗需结合个体情况由专科医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