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脊髓病变,其主要症状因空洞的大小和累及脊髓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该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及其特点:
1. 感觉障碍
-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这是脊髓空洞症最典型的表现,主要表现为痛觉和温度觉的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如震动觉、位置觉)相对保留。这种分离性感觉障碍通常从颈部脊髓开始,逐渐向周围扩散。
- 束性感觉障碍:随着病情进展,病变可能累及脊髓丘脑束和后索,导致对侧病变平面以下的痛温觉缺失。
2. 运动障碍
- 上肢肌力下降和肌肉萎缩:空洞常累及脊髓前角细胞,导致手部小肌肉及前臂尺侧肌肉软弱和萎缩,严重时可波及上肢其他肌肉。
- 肌张力异常:当空洞累及锥体束时,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或肌张力下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并伴随腱反射减弱或亢进。
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霍纳综合征:表现为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和面部无汗等。
- 泌汗异常:遇冷时可能出现排汗增多。
4. 其他症状
- 皮肤和关节营养障碍:如皮肤增厚、手指苍白等。
- 吞咽困难、舌肌萎缩、眼球震颤:当病变累及延髓时,可能出现这些症状。
5. 疾病特点
-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脊髓空洞症的症状往往在早期不易察觉,但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加重。
- 好发部位:颈部脊髓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当病变扩展至延髓时称为延髓空洞症。
6. 诊断建议
- 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MRI)是确诊脊髓空洞症的重要手段,可明确空洞的范围及病因。
- 及时就医:如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快前往医院神经科就诊,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