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属于泌尿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膀胱壁纤维化及容量减少,伴随长期尿频、尿急、盆腔疼痛等典型症状。
核心特征:
-
症状表现
- 以尿频(可达每10分钟一次)、尿急、夜尿增多为主,常伴耻骨上区、尿道或会阴部疼痛,部分患者出现性交痛;
- 疼痛在膀胱充盈时加重,排尿后可能缓解,偶见血尿。
-
病因与机制
- 具体病因未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肥大细胞浸润、神经调节失调或膀胱黏膜氨基葡聚糖层缺陷有关;
- 部分研究认为与遗传、感染或尿液毒性物质刺激相关。
-
分类与诊断
- 分为溃疡型(膀胱底部或侧壁溃疡)和非溃疡型(黏膜点状出血);
- 需通过排除其他疾病(如感染性膀胱炎)、结合膀胱镜检及水扩张后黏膜表现确诊。
-
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常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及止痛药(如布洛芬)缓解症状;
- 行为干预:膀胱训练、避免刺激性饮食(如辛辣、咖啡因)及控制饮水量;
- 手术治疗:非药物无效时可考虑膀胱灌注或外科手术,但难以根治。
高发人群与预后
- 多见于30-50岁女性,病程迁延反复,需长期综合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
- 预后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症状可控,部分可能持续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