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损害
- 缺血性心肌损伤
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或纤维化,影响心脏收缩功能。 - 心肌炎与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结构异常或功能减退。 - 代谢与免疫性疾病
糖尿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甲减)、结缔组织病等通过代谢紊乱或免疫损伤损害心肌。 - 中毒或药物损伤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化疗药)或接触毒物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
二、心脏负荷异常
- 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
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增加心脏收缩阻力,导致心肌代偿性肥厚,最终失代偿。 - 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导致心脏舒张期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 机械性充盈障碍
二尖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等限制心脏正常充盈,影响泵血功能。
三、心律失常
长期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颤)或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肌重构、心脏供血不足,最终引发心衰。
四、其他诱因
- 感染
呼吸道感染、心内膜炎等炎症反应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衰。 - 治疗不当
擅自停药(如利尿剂、降压药)、输液过快或过量等可导致病情恶化。 - 全身性疾病
肾功能衰竭、妊娠、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通过全身代谢或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心脏功能。
总结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终末期的表现,病因复杂且常为多因素共同作用。及时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预防感染、规范用药是降低心衰风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