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需兼顾快速缓解症状与长期控制病情,同时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合并症多等特点。根据病情阶段及个体差异,药物选择如下:
一、快速缓解症状的药物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作用:快速减轻关节疼痛、肿胀,改善活动能力,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
- 注意事项:老年人需警惕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痛、溃疡)及肝肾损伤,建议短期使用并监测相关指标。
-
糖皮质激素
- 作用:泼尼松等药物可快速抑制炎症,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或作为抗风湿药起效前的过渡治疗。
-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易导致骨质疏松、高血压等,老年人需短期小剂量应用,并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
二、长期控制病情的药物
-
传统抗风湿药(DMARDs)
- 甲氨蝶呤:作为基础药物,可延缓关节破坏,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
- 来氟米特:抑制免疫反应,改善病情,安全性较高,但需关注肝肾功能。
-
生物制剂
-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如依那西普):针对炎症关键环节,起效快且疗效显著,适用于常规药物控制不佳的严重病例。
- 注意事项: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老年人需评估免疫状态后使用。
-
植物药
- 雷公藤多苷: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但需注意肝毒性等不良反应。
三、用药原则
- 个体化方案:根据病情活动度、合并症及药物耐受性调整剂量。
- 联合用药:急性期可短期联用激素与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以抗风湿药为基础,必要时加用生物制剂。
- 定期监测:关注肝肾功能、血常规及感染风险,及时调整治疗。
总结:老年患者首选短期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激素快速缓解症状,同时尽早联合甲氨蝶呤等抗风湿药实现长期病情控制。若病情严重或传统药物无效,可谨慎选择生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