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肝病
肝性脑病主要由肝硬化失代偿、重型肝炎、药物性肝病、肝衰竭、肝癌等严重肝病引发。其中,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最高(约占70%),而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我国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酒精性、药物性及自身免疫性肝病。 -
门-体分流异常
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如先天性分流或门体分流术后)会导致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如氨)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诱发肝性脑病。 -
诱发因素
多种因素可诱发肝性脑病,包括:- 感染:如腹腔、肠道、尿路感染等,是常见诱因;
- 消化道出血:大量出血导致血氨升高;
- 高蛋白饮食或便秘:增加肠道产氨量;
- 药物:镇静安眠药、麻醉剂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性碱中毒促进氨吸收;
- 其他:大量放腹水、低血容量、腹泻等。
-
代谢紊乱机制
- 氨中毒:肠道菌分解蛋白质产氨增加,肝功能不全导致血氨蓄积,干扰脑功能;
- 神经递质失衡: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异常生成假性神经递质,取代正常递质引发意识障碍;
- 炎症与氧化应激:高氨血症与炎症介质相互作用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损伤。
-
最新研究进展
近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产生的苯乙胺可能通过“肠道-肝脏-大脑轴”促进肝性脑病发生,肝硬化患者体内该物质显著升高。
肝性脑病的发生是严重肝病基础上,由代谢紊乱、门体分流异常及多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