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摄入不足或饮食结构问题
- 食物摄入不足
战乱、饥荒、经济贫困等导致食物供给不足,或因喂养不当(如母乳不足未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质与量不达标)。 - 不良饮食习惯
偏食、挑食、厌食、过度节食或神经性呕吐等行为,导致营养摄取不均衡。现代社会中,暴饮暴食、高糖高脂饮食、零食过量等也可能引发营养不良。
二、吸收或代谢障碍
- 疾病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腹泻、肠炎、消化道畸形)、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营养吸收或增加消耗。 - 先天或生理因素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先天营养基础差,或老年人因消化功能衰退导致营养吸收降低。
三、需求增加或消耗过多
孕妇、哺乳期女性、生长发育期儿童等群体因营养需求增加,若摄入不足易引发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病)会加速营养流失。
四、其他社会与系统性因素
- 心理与社会因素
心理压力、经济条件限制、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可能导致食物获取受限。 - 食品工业与烹饪方式
食物精加工导致营养流失(如谷物去除了78%的矿物质)、化学添加剂破坏营养素,以及传统烹饪方式(如高温油炸)产生有害物质。
五、特殊类型营养不良
-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常见于婴幼儿,表现为消瘦型(皮下脂肪消失)或水肿型(蛋白质严重缺乏)。
- 微量营养素缺乏:如维生素A、铁、碘缺乏,影响免疫力、认知能力等。
总结
营养不良是摄入、吸收、需求失衡的综合结果,需结合个体情况针对性干预,如改善饮食结构、治疗基础疾病、调整烹饪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