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指肝脏在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影响后,出现的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状态。以下是对肝损伤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暴力撞击:如车祸、高处坠落、斗殴等导致肝脏受到直接冲击,可引起肝实质挫裂伤、包膜下血肿等不同程度的损伤。
- 锐器刺伤或穿透伤:刀、尖锐物体等可造成肝脏的开放性损伤,此类损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情况较为复杂。
- 医源性因素:某些医疗操作,如肝脏手术、肝穿刺活检等,若操作不当可能损伤肝脏组织。
- 感染: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肝脏,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或严重的感染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和肝脏结构破坏,进而引起肝损伤。
- 药物毒性: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肝毒性,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损害肝细胞,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常见的有抗结核药、部分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 酒精滥用: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肝脏负担过重,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
- 代谢异常:如肝脏豆状核变性(Wilson病),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导致铜在肝脏内过度沉积,引起肝损伤;以及一些先天性代谢疾病导致的肝损伤。
-
症状表现
- 疼痛:右上腹疼痛是常见症状,可向右肩部放射,疼痛程度不一,可能为隐痛、钝痛或剧痛。肝包膜下血肿时,疼痛可能较轻且逐渐缓解;而真性破裂时,疼痛剧烈且持续加重。
- 出血倾向:肝脏受损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可能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严重肝损伤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时,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
- 休克:对于严重肝损伤患者,由于大量失血,可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
- 黄疸: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
- 肝功能异常表现:患者可能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与肝脏的解毒、代谢等功能受损有关。
-
检查诊断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动态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逐渐下降;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升高;凝血功能检查可能出现凝血时间延长等情况。
- 影像学检查:B超可发现肝包膜下血肿、腹腔游离液体等;CT检查能更准确地揭示肝脏形态、大小、肝实质内出血以及损伤的程度和范围;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用于诊断困难的闭合性损伤。
- 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可认为有内脏损伤,但出血量少时可能有假阴性结果。
-
治疗措施
-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肝损伤或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包括卧床休息、控制饮食、止痛、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腹腔内出血、腹膜炎症状或伴有腹内脏器合并伤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原则包括止血、结扎胆管、清除坏死肝组织、引流和处理合并伤等。
肝损伤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从轻微的疼痛到严重的休克和出血倾向不等。治疗措施根据损伤程度和患者状况而定,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时诊断和适当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