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基因组易变异,目前已出现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可通过飞沫、接触及气溶胶传播。 -
传播途径
- 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被他人吸入。
- 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摸口、鼻等黏膜。
- 气溶胶传播:在密闭环境中,含病毒的飞沫核随空气流动传播。
- 粪-口传播:较少见,但需注意粪便污染风险。
二、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
常见症状
- 轻型:发热、干咳、乏力,部分伴鼻塞、流涕、咽痛或嗅觉减退。
- 重型: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可能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等。
- 特殊人群:儿童症状较轻,但少数可能出现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
-
并发症
包括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三、预防与治疗
-
预防措施
- 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 接种疫苗,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 加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
-
治疗方法
- 轻症: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及居家隔离。
- 重症:需住院接受氧疗、抗病毒药物及并发症处理。
四、疫情管理
根据我国防控政策,COVID-19按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强调早发现、早隔离和精准防控。截至2025年,全球累计感染超6亿例,我国累计病例800余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防护细节或最新疫情动态,建议参考官方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