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可导致局部黏膜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
- 传播方式:
- 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是主要传播途径。
- 间接接触: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或皮肤伤口感染。
2. 典型症状
- 局部症状:咽、喉部出现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可能出血;严重时假膜可蔓延至鼻腔、气管等部位。
-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恶心、头痛,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犬吠样咳嗽、口唇发绀,甚至心肌炎、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3. 易感人群与预防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但未接种疫苗的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 预防措施:
- 疫苗接种:接种百白破疫苗(DTaP)或白破疫苗(DT)是最有效手段,我国免疫规划中包含相关疫苗。
- 隔离与卫生:患者需隔离至痊愈,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注意环境消毒和个人卫生。
4. 治疗与并发症
- 治疗:
- 抗毒素:早期使用白喉抗毒素中和毒素,需皮试避免过敏。
- 抗生素:青霉素或红霉素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毒素产生。
- 支持治疗:重症需住院隔离,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
- 并发症:包括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中毒性肾炎等,可能危及生命。
5. 全球与我国现状
- 全球:发达国家通过疫苗接种已有效控制,但发展中国家仍需加强防控。
- 我国:自计划免疫实施后发病率大幅下降,近年多为散发病例,但仍需警惕输入性疫情。
若出现疑似症状(如咽喉痛、发热、假膜等),应及时就医并隔离,避免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