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接区逸搏和逸搏心律的诊断标准可综合如下:
一、心电图特征
-
QRS波形态
- 单个逸搏或连续逸搏心律的QRS波形态与主导节律基本一致,或呈轻度畸形(如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时限<0.11s。
- 若伴非时相性心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形态略有差异,但时限仍<0.11s。
-
P波表现
- P波可缺失、隐藏在QRS波中(无明确P波),或表现为逆行P波(位于QRS波前、中、后方)。
- 逆行P波与QRS波的关系:
- P-R间期<0.12s(若P波在QRS前);
- R-P间期<0.16s(若P波在QRS后)。
-
频率与节律
- 逸搏:延迟出现的单个QRS波,逸搏周期1.0~1.5s(对应频率40~60次/分)。
- 逸搏心律:连续≥3次QRS波,频率40~60次/分;若频率<40次/分,称为“过缓性逸搏心律”;若频率61~100次/分,则为“加速性逸搏心律”。
二、鉴别诊断
-
与房性逸搏心律的区分
- 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P-R间期<0.12s,常见于窦性停搏。
- 房性逸搏心律:P-R间期≥0.12s,较少发生于窦性停搏。
-
与室性逸搏心律的区分
- 房室交接区逸搏伴差异性传导:QRS波轻度畸形,时限<0.11s,无室性融合波。
- 室性逸搏心律: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心室率更慢(20~40次/分),可有室性融合波。
-
与加速性交界性心律的区分
- 被动性逸搏心律(40~60次/分)需与主动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70~100次/分)区分,后者属于主动性异位心律。
三、临床意义
- 生理性保护机制:逸搏及逸搏心律多为被动性代偿机制,防止心脏停搏。
- 病理性提示:逸搏周期<1.0s或>1.5s(频率异常)、逸搏心律伴显著节律不齐、合并其他传导阻滞时需警惕器质性病变或药物中毒(如洋地黄)。
四、诊断流程
- 心电图检查:明确QRS波形态、P波位置及频率。
- 动态心电图(Holter):评估逸搏发生时段(如睡眠或活动状态)及逸搏周期变异性。
- 诱因排查:结合药物史(如β受体阻滞剂)、电解质紊乱、基础心脏病等综合判断。
以上标准需结合心电图特征、频率范围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