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肝硬化的诊断标准需综合以下多维度评估:
一、病史及临床表现
-
病史依据
- 既往有慢性肝病病史(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血吸虫病或代谢性疾病)。
- 孕前或孕期长期存在营养不良、药物/毒素暴露等危险因素。
-
症状及体征
- 代偿期: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劳累后加重,休息缓解),伴肝脾肿大、蜘蛛痣或肝掌。
- 失代偿期:恶心、呕吐、体重下降、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及凝血功能障碍。
二、实验室检查
- 肝功能评估:
- 血清ALT、AST、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白球比倒置。
- 凝血功能:
-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 其他指标:
- 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减少、贫血;肝纤维化指标(如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升高。
- 病原学检测:
- 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可明确病因。
三、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
- 肝脏形态异常(缩小、结节样改变)、脾大、腹水。
- 肝脏弹性成像或CT/MRI:
- 定量评估肝硬度及纤维化程度,清晰显示肝脏结构变化。
四、鉴别诊断
需排除其他导致肝损伤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肾源性/心源性腹水、结核性腹膜炎等。
五、胎儿监测
孕期需通过胎心监护、超声等评估胎儿发育及并发症风险。
注: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避免依赖单一指标。病理活检因妊娠风险较高,仅在必要时谨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