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特点
- 发病时间:多集中于夏秋季(6-9月),尤其是7-9月为高发期。
- 食物来源:主要与生食或未彻底加热的海产品(如虾、鱼、蟹、贝类等)相关,也可能因接触被污染的厨具、容器或交叉污染的熟食引发。
- 集体发病特征:进食同一种可疑食品的人群中,常在短潜伏期(4-24小时)后集体发病。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急性起病:以腹痛(多为脐周绞痛)、腹泻(水样便或黏液血便)、恶心、呕吐、发热为主。
- 严重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脱水、乏力、头痛,甚至休克。
- 病程特点:多数患者1-3天自愈,但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可能病情加重。
三、实验室诊断(核心依据)
- 病原菌检测:
- 粪便培养:发病1-2日内粪便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是确诊的关键,阳性率最高,需在抗菌治疗前采集标本。
- 其他样本:剩余食物、呕吐物或肛拭子中检出病原菌也可辅助诊断。
- 检测方法:
- 常规培养结合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嗜盐性试验)。
-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可快速检测病原体。
四、诊断原则
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流行病学史(夏秋季发病、生食海产品史等)。
- 典型临床症状(腹痛、腹泻、呕吐等)。
- 实验室证据(病原菌分离或血清学检测阳性)。
五、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细菌性痢疾:腹痛较轻,腹泻多为脓血便。
- 沙门菌感染:腹泻以水样便为主,发热更明显。
- 霍乱:腹泻为米泔水样,无腹痛。
引用来源
以上信息综合自广东省卫健委、北戴河区疾控中心、广东省疾控中心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等权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