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除毒物
- 催吐/洗胃:若中毒在4小时内(尤其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可通过催吐或洗胃减少药物吸收。对于严重中毒或缓释剂型,可能需全肠清洗。
- 活性炭吸附:适用于轻度中毒,吸附肠道内残留药物,减少吸收。
2. 解毒药物
- 乙酰半胱氨酸(NAC):首选解毒剂,可补充谷胱甘肽、中和毒素。需在10小时内使用(部分研究支持10-24小时仍有效),负荷剂量140mg/kg,后续每4小时半量维持。静脉或口服给药效果相当,但需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如皮疹、发热)。
3. 支持治疗
- 护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甲硫氨酸,可减轻肝损伤。
- 维持生命体征:吸氧、心电监护,必要时输血或人工肝/肾支持。
4. 其他辅助措施
- 西咪替丁:抑制肝酶活性,减少毒素代谢,与乙酰半胱氨酸联用可增强疗效。
- 血液透析:针对严重中毒(如肝衰竭、昏迷)或药物浓度极高者,可快速清除毒素。
5. 注意事项
- 及时就医:中毒后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处理。
- 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需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
总结
最佳治疗需结合中毒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早期清除毒物+乙酰半胱氨酸解毒为核心措施,辅以支持治疗和监测。若出现肝损伤等并发症,需延长解毒剂使用时间并加强护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