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史与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冬春季或气候骤变时,常见诱因为受凉、疲劳或上呼吸道感染史。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可达39-40℃)、寒战、咳嗽(初期干咳,后期可能转为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急促,严重时出现面色发绀、精神萎靡等。 -
体征
早期肺部体征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或管状呼吸音,偶闻湿啰音。部分患儿可见鼻翼扇动、口周疱疹等。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可达15×10⁹/L以上),核左移伴中毒颗粒,但少数重症患儿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
- 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常升高,有助于判断细菌感染。
- 病原学检测:痰液或气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发现革兰阳性双球菌有提示意义;血、胸腔积液培养分离出肺炎链球菌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血清学检测肺炎链球菌荚膜抗原或抗体可作为辅助诊断。
-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早期表现为肺纹理增粗,逐渐发展为肺段或肺叶实变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消散期遗留散在斑片影(需3-4周完全吸收)。年幼儿多表现为小叶性肺炎改变,年长儿则以大叶性肺炎为主。
鉴别诊断需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起病急、脓血痰)、病毒性肺炎(症状轻、病程长)、支原体肺炎(学龄期多见、咳嗽重)等相区分。
提示:早期应用抗生素可能影响血培养结果,建议在用药前采集标本以提高检出率。若患儿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加重或出现休克表现,需警惕重症肺炎及并发症(如脓胸、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