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迁延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需结合个体病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下为目前推荐的治疗策略:
一、药物治疗(核心手段)
- 糖皮质激素
- 如泼尼松为首选药物,可抑制炎症反应并改善蛋白尿症状,需严格监测内分泌紊乱、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 免疫抑制剂
- 常用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用于控制免疫系统异常活跃导致的肾小球炎症,注意监测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
- 降压及利尿剂
- 依那普利等ACE抑制剂可降低蛋白尿并保护肾功能;呋塞米等利尿剂用于缓解水肿,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 抗生素
- 针对感染诱发病灶,选用肾毒性小的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控制感染,防止肾脏进一步损伤。
二、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 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g以下,减轻水肿和高血压。
- 优质低蛋白饮食:适量摄入鱼类、奶制品等优质蛋白,减轻肾脏代谢负担。
- 避免剧烈运动:以适度休息为主,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
三、感染预防与病灶清除
- 及时处理龋齿、慢性扁桃体炎等反复感染病灶,避免诱发或加重肾炎。
- 避免预防接种及接触感染源,减少疾病复发风险。
四、定期监测与长期管理
- 实验室检查:定期检测尿常规、血肌酐、血压等指标,评估肾功能及疾病进展。
- 药物调整:根据病情变化及副作用调整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维持治疗周期通常需0.5~1年。
五、其他干预措施
- 心理支持:关注患儿情绪,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 免疫治疗:重症或难治性病例可考虑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注射等辅助治疗。
- 替代治疗:终末期肾功能损害需透析或肾移植,但此类情况较少见。
治疗原则与预后
- 个体化方案:需根据病理类型、蛋白尿程度及并发症制定治疗方案。
- 预后评估: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可稳定病情,延缓进展;若发展为慢性肾炎则预后较差,需长期随访。
建议在儿科肾病专科医生指导下,结合患儿具体情况选择最优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