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假膜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病变(如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等)或近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以下是该疾病的典型表现及相关信息:
一、主要临床表现
腹泻
- 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水样腹泻,严重时每日排便量可超过1升。
- 部分患者可能排出带有假膜的大便,假膜长度可达10余厘米。
-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糊状、黏液状或脓血样便。
腹痛
- 常见疼痛部位为下腹部,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或痉挛性疼痛。
- 腹部一般无明显压痛或反跳痛,但偶有腹膜刺激征。
发热
- 患者常伴有中等度或高热(体温可超过38℃)。
- 同时可能出现头昏、乏力等毒血症症状。
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 由于严重腹泻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患者可能出现低钠、低钾、低钙等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引发休克。
其他症状
- 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感染的存在。
二、疾病特点
- 高发人群:老年人(超过60%的患者为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 诱因:常继发于抗生素使用,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滥用。
- 病情发展: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种并发症。
三、诊断与治疗
诊断
- 根据典型症状(如水样腹泻、发热、腹痛等)和近期抗生素使用史,可高度怀疑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 确诊需通过病原学(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检测)和组织学检查。
治疗
- 停用相关抗生素: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该病的抗生素,避免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
- 抗菌治疗:首选甲硝唑,或使用万古霉素针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
- 支持治疗:补充电解质,必要时采用全肠道外营养;严重者可使用激素缓解毒血症状。
- 调节肠道菌群:口服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 避免滥用抗生素: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治疗。
- 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有助于减少肠道负担。
- 及时就医:老年人如有突发腹泻、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如有疑似症状,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以便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