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形成主要与以下机制和因素相关:
一、病理基础
-
心脏结构异常
心房内存在解剖学异常,如缺血、纤维化、淀粉样变或手术瘢痕等,形成异常传导路径。这些结构改变可导致局部心肌电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差异,为折返环路的建立提供基础。 -
折返环路形成
电信号在心房内异常传导路径中反复循环,形成闭合的折返环路。当电信号单向阻滞并沿另一通路折返时,即可触发持续性快速心律。
二、基础疾病因素
- 器质性心脏病
冠心病、心肌病、心瓣膜病等疾病引起心房扩大或心肌病变,增加电活动不稳定性。 - 代谢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间接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
三、诱发因素
- 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改变心肌细胞兴奋性和传导性,促进折返发生。 - 药物影响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或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诱发异常电活动。 -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打破心脏电活动平衡。 - 生活方式刺激
情绪激动、饮酒、劳累或感染等可通过升高肾上腺素水平,增加心脏负荷和电不稳定性。
以上机制和诱因常相互叠加,最终通过“单向阻滞区+慢传导区”的折返环路模式,引发持续性快速心房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