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预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需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发作频率及患儿整体情况综合选择。以下为常用药物及适用性分析:
一、首选药物
-
普罗帕酮
- 作用:通过抑制钠通道阻断异常电传导,有效终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尤其适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 优势:起效快,副作用较少,儿童耐受性较好。
- 用法:静脉注射剂量为1–1.5mg/kg,必要时可重复给药(总量<5mg/kg)。
-
胺碘酮
- 作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可延长心肌不应期,减少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
- 适用情况: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房颤/房扑时优先考虑。
- 注意:长期使用需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肺毒性。
二、备选或辅助药物
-
普萘洛尔
- 作用: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控制心率,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或轻度心律失常。
- 注意: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哮喘患儿禁用。
-
索他洛尔
- 作用:兼具β受体阻滞和钾通道阻滞作用,可控制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 注意:需监测QT间期,防止尖端扭转型室速。
-
腺苷
- 作用:快速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适用于急诊情况。
- 注意:作用短暂,需重复给药,可能引起短暂呼吸困难或潮红。
三、需谨慎使用的药物
-
维拉帕米
- 适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可短期使用。
- 禁忌:合并房颤/房扑时禁用,可能加速心室率。
-
地高辛/洋地黄类
- 风险:缩短旁路不应期,可能加重快速性心律失常,禁用于合并房颤的患儿。
四、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 个体化方案:药物选择需结合心电图特征、发作频率及心脏结构评估。
- 非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控制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儿,射频消融术可作为根治性选择(成功率>90%)。
- 避免诱因:控制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定期随访监测。
若患儿症状频繁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