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感染与脓肿的处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般治疗
-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需卧床休息,以减少身体消耗,利于恢复。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对抗感染。
-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由于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发热、出汗等,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可通过静脉输液等方式进行补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补液的种类和量。
- 药物治疗
- 抗生素治疗:在未明确病原体前,可根据常见的致病菌经验性选用广谱抗生素,如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等。待病原体明确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抗生素的使用要足量、足疗程,以彻底清除感染病原体,防止感染复发。
- 止痛与退热治疗:对于患者出现的疼痛症状,可根据疼痛程度选用适当的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若患者体温超过 38.5℃,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 手术治疗
- 脓肿切开引流:这是治疗腹膜后脓肿的关键措施。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以排出脓液,减轻感染中毒症状。手术方式可根据脓肿的位置和大小选择经皮穿刺引流或切开引流。经皮穿刺引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位置较浅、直径较小的脓肿;而对于位置较深、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或经皮穿刺引流效果不佳的脓肿,则需采用切开引流术。
- 清创与病灶清除:在切开引流的若发现有坏死组织或感染病灶,应予以彻底清除,以消除感染源。对于由特定病因引起的腹膜后感染,如消化道穿孔、胰腺坏死等,还需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如修补穿孔、切除坏死胰腺组织等。
- 其他治疗
- 局部理疗:在感染初期或炎症缓解期,可采用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散。但在脓肿形成期,应避免局部理疗,以免导致脓肿扩散。
- 原发病的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治疗尿路结石等,以消除诱发腹膜后感染的因素,防止感染复发。
腹膜后感染与脓肿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