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损伤的晚期症状主要与胆道梗阻、反复感染及并发症进展相关,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1. 持续性梗阻性黄疸
- 胆管损伤导致胆汁排泄受阻,晚期黄疸呈进行性加重,皮肤、巩膜明显发黄,尿液深黄如浓茶,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色。部分患者因胆盐沉积出现顽固性皮肤瘙痒。
2. 反复胆道感染与发热
- 胆汁外漏或胆管狭窄易引发胆管炎,表现为反复发热(体温可达38.5℃以上)、寒战,严重时可发展为败血症。感染还可能扩散至腹腔,导致脓肿形成。
3. 胆管狭窄与疼痛
- 损伤后瘢痕组织增生导致胆管狭窄,引发右上腹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范围模糊,部分患者因炎症累及膈肌出现肩背部放射痛。
4. 消化功能障碍
- 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脂肪消化,患者出现厌油腻、腹胀、腹泻,严重时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5. 并发症表现
- 腹水与肝功能衰竭:晚期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导致腹水、下肢浮肿,肝功能严重受损时伴随凝血障碍、意识模糊(肝性脑病)。
- 休克与多器官损伤:严重感染或大量胆汁漏可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出现胸膜炎、脓毒血症等。
6. 特殊体征
- 右上腹可触及肿大胆囊(Mirizzi综合征)或肝大,部分患者因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出现T管引流液混浊或含食物残渣。
诊断与治疗提示
晚期症状常需结合影像学(如MRCP、ERCP)和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明确胆道梗阻位置及程度,治疗以胆道引流、抗感染及手术修复为主。若出现持续黄疸、发热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