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阶段治疗策略
- 轻中度患者:优先采用药物控制症状,如利尿剂(呋塞米)、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可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但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监测病情进展。
- 重度患者:推荐微创介入治疗,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该技术无需开胸,通过股动脉植入人工瓣膜,创伤小、恢复快,术后24-4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TAVR手术已覆盖82岁高龄及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
2. 关键康复措施
- 术后早期活动:TAVR患者术后次日即可进行床边活动,逐步恢复日常锻炼,有助于减少血栓风险。
- 营养支持:术后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3g),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促进伤口愈合。
- 并发症预防:长期服用抗凝药(华法林)者需定期监测INR值,避免跌倒等出血风险。
3. 最新技术进展
- 瓣中瓣技术:针对生物瓣衰败患者,可通过二次微创手术置换新瓣膜,避免二次开胸。
- 精准评估体系:多学科团队(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联合应用心脏超声、CTA等检查,制定个性化方案。
提示: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建议6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心脏听诊和超声检查。